“润智·研究生论坛”第十三期文献汇报笔记

发布者: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发布时间:2017-06-07浏览次数:1202

    “润智•研究生论坛”第十三期由夏凡、刘芸芸两位研究生主汇报,汇报文献源于经贸学院研究生导师推荐。本期论坛有7名研究生参会,主要来自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等专业2016级研究生,孙文远、胡建生和李皓三位老师受邀参会进行点评。

 

1文献汇报题目Towards a green energy economy? Tracking 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报告人:夏凡(2016国际贸易学专业)

    主评论人:徐柳刘芸芸,朱文博

    点评嘉宾:孙文远、胡建生、李皓

    报告日期:2017531

    报告地点:敏达311

 

    一、研究背景

    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提出相应的政策,以期能够在转型为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所谓“绿色就业”的机会。但是,对于如何量化这些政策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在欧盟。之前的研究都集中在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影响上,忽略了全球化所带来的跨界影响。那么,随着欧盟能源结构的转型(由碳密集型能源转变为使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会对就业产生怎样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呢?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作者首先构建理论模型,然后利用实际数据带入模型得出结果进行分析

    (一)关于数据

    本文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将工业部门划分为35种类型,获取了41个国家和地区的1995-2009年的数据,包括27个欧盟成员国,13个主要的非欧盟国家和其他国家。此外,还获取了部分国家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系数,其他未报告的数据是利用国际劳工组织和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劳动生产力的数据估算出来的。由于数据不一致,在欧盟27国中剔除了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数据,其他25国占了95%以上的GDP,所以结果不受影响。

    (二)模型构建

    本文在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将模型拓展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由于欧盟电力与燃气部门能源供应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对就业的影响,下面为模型构建:

r国总产出 产业间需求+最终需求(包括私人消费+政府消费+投资等))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A中的元素 表示sj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需要的直接投入的ri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令 ,其中B为总输入系数矩阵,表示sj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需要的直接投入的i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T为中间品贸易份额矩阵,T中的元素 有 。对②式的X进行求解,并把 代入得到③式:

    设 表示ri部门的就业,定义就业系数 ,则 。则t时期的就业为 。此式就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时期某国特定部门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的变化。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得到五个重要的结论:1.欧盟从碳密集型能源转变为使用天然气能源,会创造出53万个净就业岗位;2.欧盟从碳密集型能源转变为使用天然气能源会造成“绿色行业”就业的增加,“非绿色行业”就业的减少;3.增加的净就业岗位中,有三分之一来自欧盟内部成员国的跨界影响;4.在欧盟内部,主要的受益国家为波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主要的受损国家为爱尔兰、立陶宛、法国和捷克;5.随着欧盟不断增加天然气的进口,为俄罗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澳大利亚成为了唯一一个就业机会出现减少的国家。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由于1995-2009年欧盟电力和燃气部门能源供应结构的变化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一些新的、有趣的证据。1.本文的分析证明了欧洲电力与燃气部门能源供应结构变化对总就业的正面影响,同时,有三分之一的就业是由于溢出效应造成的。2.特别地,定向出口的国家会通过经济的器械和规制等成为国内新的市场,本文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点,因为一些国家混合能源的改变会通过全球化的价值链分工使其他国家受益;3.本文的分析也展示了由于能源供应结构变化造成的贸易伙伴国的就业受益国和就业受损国,前面的分析中俄罗斯是最大的受益国,但是俄罗斯也因为欧盟对煤的需求的下降收到了负面的影响。4.本文的分析支持了由于欧盟可循环能源和燃气的发展对就业造成积极影响的观点,然而由于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并必能与本文做一个直接的比较,但是总体来说,技术的转变造成的更加低碳的未来,这会给就业带来小小的促进,这个观点可能会是正确的。

    三、汇报点评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利用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首次估量出了由于过去欧盟能源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内部和溢出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即考虑贸易流动带来的跨界影响来研究低碳技术对就业产生的影响,从而选取欧盟而不是单一的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影响量化,这是对前人研究的一个突破,同时本文的数据比较充分,多达4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具有说服力。研究的不足在于本文仅列出了低碳技术对就业影响的事实,未探究低碳技术影响就业的理论机制,不够完善。

 

    汇报文献:

    A Markandya,I Arto, M Gonzalez-Eguino, MV Roman. Towards a green energy economy?Tracking 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pplied Energy, 2016,179:1342-1350.

    参会指导教师:孙文远老师,胡建生老师,李皓老师

    论坛值班助理与稿件推送人:2016级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夏凡

 

2文献汇报题目: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研究

 

    报告人:刘芸芸(2016级数量经济学专业)

    主评论人:李冉,朱星姝,张运成

    点评嘉宾:孙文远、胡建生、李皓

    报告日期:2017年5月31日

    报告地点:敏达311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却日益扩大,既有研究显示持续恶化的收入不平等对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然而,中国近年来持续恶化的收入分配状况,并没有像上个世纪拉美国家那样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也没有阻碍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打破了原有固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为低收入群体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由此带来的正向激励效应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持久动力。为验证上述假说,许多学者致力于分析和测度收入分配的跨期变动,以期检验中国社会是否存在显著的收入流动性。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作者首先根据流动性的形成原因对流动性进行分解,接着建立计量模型,将分解后得到的不同流动性分别引入计量模型,然后利用实际数据带入模型得出结果进行分析。

    (一)关于数据

    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CHNS1989-2009)

    (二)流动性分解

     1、结构流动性。

    构建一个收入分布形态与末期收入相同,但个体在收入分布中的位置与基期收入 相同的“反事实”收入分布,计算基期收入与这一“反事实”收入分布的收入流动性。

    (1)增长流动性

    构建“反事实”收入向量:

,反映的是在保持个体收入排序和占总收入份额不变的前提下,由总收入规模的扩张(个体收入的同比例增长)所引发的流动性。

    (2)分散流动性

构建“反事实”收入向量:,反映的是在保持个体收入排序和总收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 收入在个体间重新分配(个体占总收入份额的改变)所导致的流动性最后将增长和分散结合起来:的流动性即为结构流动性。

    2、交换流动性

    收入向量 的分布形态与末期相同,但个体的排序却与基期相同,所以反映的纯粹是个体在收入分布中位置改变所导致的流动性,即交换流动性。

    (三)模型

表示不同的省区,表示时期,是由其余控制变量构成的向量,包括人均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对外开放度和市场化率等变量, 以控制其他影响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宏观因素效应。

    (四)结论

    1、总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分布的跨期变动导致中国收入不平等程度趋于恶化。2、不同类型的收入流动性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不同。增长流动性有助于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其效应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由此表明,即便能够实现穷人和富人收入水平的同比例增长,也无助于解决既有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平等问题;分散流动性显著扩大了收入不平等程度,说明中国现有的收入分配模式具有一定的“劫贫济富”特征,随着收入分布的跨期变动,高收入者占总收入的份额在不断提高;交换流动性对收入不平等也具有显著的恶化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居民收入分布排序的频繁改变,降低了社会对收入再分配的需求,导致收入不平等程度趋于恶化。

    (五)政策建议

    第一,在初次分配领域,应构建“亲贫”式的增长和分配模式,确保收入的初次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第二,在再分配领域,针对收入变动的“亲富”倾向以及社会对收入再分配的较低偏好,政府应充分发挥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政策的调节作用,实现对收入分配不平等格局的动态调整,逐步改变低收入群体在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三、汇报点评

    基于“反事实”收入向量的流动性分解技术将收入流动性分解为由平均收入增长、收入份额变动和收入排序变动导致的三个部分,为全面探讨不平等和流动性的关系提供了更有效的分析工具。同时,作者构建的模型控制了影响不平等的可测和不可测因素, 同时充分考虑了收入不平等与收入流动性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此外,除了利用论文主要介绍的绝对流动性指数回归,还分别构建回归模型检验不同流动性指数与不平等的关系,最后通过将回归结果与基准模型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本文的经验研究结论是否具有稳健性。文中运用多种计量方法进行分析,让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汇报文献:雷欣,陈继勇.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12(9),84-104.

    参会指导教师:孙文远老师,胡建生老师,李皓老师

    论坛值班助理与稿件推送人:2016级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夏凡

 

 

 

网站地图